星期一, 九月 11, 2006

血型、性格、科学、生活

血型与性格引起的讨论:

http://shenghuonet.com/phpBB2/viewtopic.php3?t=20288&highlight=

说点我的看法。

管理学科中有专门的对人的性格的研究和描写的理论。从历史的角度看,性格的分类,是从古老的血型性格开始的。但性格跟血型没有强相关的关系,这应该早有定论,所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说,方舟子没有错,按血型来分班基本是胡闹。不要说血型不能决定性格,就是将来发现有决定性格的因素(比如某种基因,或神经因素),也不能把不同性格的人,分在不同的班,让学生失去接触不同性格的人,从而人生从此就不“完整”。不完整当然是个玩笑话,这么做是失去了跟不同人合作相处的学习机会。

说到此似乎就该结束了,但还有些要说的。

首先是,管理学科中对性格的分类,尽管不再提血型,但很长时间里仍用最早那种“血型性格分类”(胆汁型、抑郁型、多血型以及粘液型),今天也仍在一些课堂提到(这里,我不想否认,一定有些一知半懂的人,仍将这四种类型跟血型联系起来,以至发生按血型分班这样的事)。这里有一个问题,就是,去除了跟血型的关系,这分类就成了“无本之源”了,没有了“物质基础”,如何让人相信呢?(物质决定意识害人啊)。

为了把这性格分类说得更有道理些,或许有人还是要回到血型这个“基础”吧。其实,性格分类,更多的只是说明人的一些基本性格,便于分析和研究。但人们茶余饭后,这方面的事谈多了,就又把它搬出来谈论一通,以便达到交流的目的(想想跟别人谈话有多少是称得上科学的,你就明白了),于是它从一个科学的问题,变成了生活和文化的问题,它可以提供和帮人了解不同人的性格问题的简单模式,人们谈论它的时候,已经不再是把它作为科学范畴的东西,而是一种文化。就跟看手相、星座、运气、爱情一样。

我们不能认为,科学上不成立的,文化上就没有价值。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。方舟子针对按血型分班打假,无疑有可取之处。但他把这个问题,全归于科学范畴,或许算是有盲点吧。不过,有可取之处,对这个问题而言,也就不错了。

科学应用于生命(人和社会),不同于纯物理世界,有太多的特例和反例。这方面,看看临床医学吧,有多少药物是真正明白其详细的作用机理的?所有的药物临床实验,都少有100%完全有效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