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三, 六月 04, 2008

帮助和感恩

帮助和感恩 9/01/2007 14:02
没有想到这个比较简单的问题,会变出这么复杂的色彩来,我是不想画画了,想不出来这样的色彩如何画。

不过,说几句想法还是可以的。

帮助和感恩,简单的就如同别人让座,得到的人说声谢谢这么简单。怎么变这么复杂了?

我想首先是沟通不良。该说谢谢的,认为不需要,只要将来也让座或作出其它贡献就好了。沟通不良,导致帮助停止,到此应该没什么复杂的,大学生总要了解基本的沟通吧,停了帮助算是个对不知道沟通的教训,也是值得的。

复杂开始在被帮助的人,有“尴尬、自卑,甚至屈辱”的情感。我不责怪这种情感,我只责怪导致产生这种情感的做法,同时也为不表达,不让表达这种情感,或不 会表达这种情感而悲哀。提供帮助的人,可以有仪式,但不应该是让得到帮助的人产生“尴尬、自卑,甚至屈辱”的仪式。而如果有这样的仪式,那么有“尴尬、自 卑,甚至屈辱”的人,就应该直诉这个仪式的不当,但对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。可惜的是,大学生想不到,帮助的人也想不到!这其实也是沟通的问题,但是比较困 难的沟通问题。为什么那个穿掉线裤子的人,不上去说:“我真不想来这接受资助,你看看我穿的衣服,这是我最好的衣服,我站在这感觉很不好,但我还是感谢给 我帮助的人,他让我虽然只能穿这样的衣服,但可以去上学”。另一方面,资助的人,看到这样的场景,如果是穿着光亮的西服领带,就应该说一句:“我为我今天 穿的感到羞耻”。如果举办这种只让人唱“感恩的心”这样的仪式,就是沟通不良的仪式。资助仪式必须考虑被资助者的情感。这是举办仪式的人不懂得沟通,感恩 的心应该有不同的表达,但一定要说出来。

更复杂的是这一切都上升到“人格”的角度。穷人的“尊严”要不要有?如何在整个社会建立基本的“尊严”?我个人不同意“尊严要靠实力挣回”。每个 人是生来就有尊严,都是社会的公民,不因贫富而高低。可以鼓励贫苦者奋发图强变福,但这不等于穷人就没有尊严这种逻辑,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。中国早 就应该从小就开始教育公民的观念了。

“当穷人实在太蹩了!”如果有孩子对父母说这样的问题,父母如果解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

只要不是国家的资助,个人的资助永远都是自愿的,在没有特别和约确定的情况下,资助者绝对有权利随时停止资助,即使说有“社会义务”,也是在自愿 前提下的,所以对感恩者没有回复,是可以接受的,虽然有回复更值得鼓励。对不留联系方式,“资助后不管”的情况,受助者就只能感恩社会了。除非有约定,如 何资助,是由资助人确定的,这无可厚非。这跟设身处地为贫苦者想是两回事。无论如何“真正地设身处地地想想”,也要有正确的方法去帮助。


有关感恩的贴子:

不感恩贫困生首度开口:感恩要有尊严

美国对中国10大恩情

感恩要不要说出来?

一种感恩社会需要质疑

读了一种感恩社会需要质疑,不得不再加一部分更复杂的,就是在“感恩”被利用后(任何好的东西都有可能被利用)和在“交换文化”的环境下的扭曲。

中国传统上“感恩”应该只是礼节和良知,并不牵涉人格和尊严。但在长期的封建不平等社会中,资助(施舍)往往是主人对仆人,官俯对平民,而且往往 是带有安抚和收买的目的,并不是真正无偿援助(不过也不排除少数真正慈善而无偿的),由此“感恩”慢慢扭曲成那种不平等,甚至带有侮辱性质的行为。以至于 现在有些资助者,还用施舍人的主人眼光看戴被资助者,这就成了不能接受的行为。

中国的这些资助,是民间个人,不排除她们有商业炒作,或个别人有其它条件要求,这是可能的,但它毕竟不是“主人”对“仆人”的施舍,不再涉及人格和尊严。

在“交换文化”的环境背景下,感恩还被看作一种交换,这是我不同意的。感恩只是沟通的交流,不是对资助的交换。将它视为交换,是隐含“资助都要回报”这种逻辑的结果。

我完全同意资助必须是不带有任何条件的(报告成绩也是条件,所以报告成绩只能是受资助者自愿才行),更反对任何追回资助的行为。但资助者有权在任何时候停止后续资助(除非有合同有规定),而受资助者表示感谢仍是应该的。

我也同意一个良好的社会里,更多更好的是体制下有制度的资助,而不是很多个人对个人的资助。不过,哪个应该多,哪个应该少,大概就看你是民主党还 是共和党了。但有制度的资助,也是应该要感恩的,这样可以得到受助者个人对资助的接受和肯定。如果这种感恩要仪式,可以是代表表示感恩。对制度性的资助, 感恩是对全社会,而不是对政府,更不是某官员,这也很重要。

不管制度化的资助多完善,民间的资助永远都应该有。

0 Comments:

发表评论

<< Home